咬定“核心”不放松上海勇立“千亿级”机器人产业“潮头”

最后更新:2023-04-04 浏览:320次

咬定“核心”不放松上海勇立“千亿级”机器人产业“潮头”   



     “争取今年推出下一代机器人,燃起机器人产业核爆点。”走进张江机器人谷12号楼,上海傅利叶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里,10个拳头大的“动力单元+力传感器”搭建起两条可媲美人胳膊的智能机械臂——不仅可以自由挥舞,而且拥有超强的记忆和学习能力。在公司创始人顾捷心里,机械臂机可以随时变成机械腿,甚至机械身躯。“因为,对智能机器人产业来说,微型又智能的动力单元、力传感器、控制器等才是最底层的核心技术,我们团队自创业以来坚持突破基础的核心部件,相信自主创新的通用机器人今年可以走出实验室了!”
 
  机器人是先进装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前沿产业,上海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产业规模和技术实力长期保持领先水平。今年,上海提出力争到2025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核心科技自立自强
 
  虽然创办时间只有短短八年,但带着与合作伙伴一起实现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梦想,一路前行,上海傅利叶智能康复机器人创新团队如今已成为我国智能康复机器人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我们已经在引领全球康复机器人的多项技术发展,如力反馈技术平台、多关节机器人运动控制卡、多维力传感器等。”每天早上,傅利叶产品总监杨志豪一到公司,都会先扎进实验室“磨”上几小时。只见实验室中央空地上,正趴着一只初具身躯的“四足生物”。它脚踩黑色小轮子,四条腿和躯干里是看得见的“机械骨骼”,在技术人员电脑程序的“召唤”下,能跑会跳,还能翻滚、腾跃……
 
  据透露,这款正在研制的机器生物,并不是宠物,而是一种通用型机器人,可以帮人类完成负重、代步、取拿物品等各种通用性任务。杨志豪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智能康复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后,上海傅利叶智能正在将目光投向通用机器人市场。
 
  “我们坚信通用机器人将是未来的方向”,以底层技术革新切入千亿级通用机器人领域,正是傅利叶智能的战略目标。杨志豪告诉记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及应用场景的拓宽,傅利叶智能正在探索创新通用型机器人产品,“这有点像电脑的发展,最初是机房专用型电脑,逐渐演变为通用型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甚至是手机”。未来在5G和人工智能迭代加持下,通用智能化机器人可以远程操作,帮助患者解决疑难杂症,恢复健康,甚至泛化到更多应用场景,助力傅利叶智能在机器人领域越扎越深。
 
  “千亿级”产业酝酿“核爆点”
 
  今年已发布全球首个力控型并联机器人的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深耕自适应机器人领域,打造更全面的平台型产品线,其自主创新的通用型夹爪GRAV、AI通用平台NOEMA,穹知系统等,在工业机器人垂直应用领域,拥有首屈一指的“金刚钻”。“我们也会围绕更多的应用场景,打造标杆应用,并通过生态伙伴实现跨行业的应用和落地。”非夕机器人副总经理胡晓平说。
 
  上海提出许多促进上海机器人产业的目标,让企业倍感振奋。“例如,上海市力争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这一机会和荣誉将会大大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提高获评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作为“机器人圈”里的资深创新者,胡晓平深为上海机器人关联产业的千亿元规模所吸引,“这给机器人企业带来巨大的信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体量一定会助力建立良好的机器人生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链,有利于促进机器人行业长久可持续发展。未来,希望我们能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推出更具智能化、通用化的机器人产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少数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自主快速提供智能机器人系统整体设计以及应用解决方案的机器人平台型企业。公司创始人潘晶带领团队创立钛米仅7年,却乘着人工智能发展的东风,发展成为中国医疗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领头羊企业。对他个人而言,选择在上海创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机器人是一个平台性的应用产品,它聚集了机械嵌入式的系统、应用的软件算法等不同维度,上海具有非常好的人才优势和行业供应链的优势”。
 
  对于钛米机器人而言,以医疗机器人及数字孪生等创新技术去助力医院提供相应的智慧化医疗服务,是一个非常新的业态,整个行业还处在早期阶段。上海既有本地医疗资源高度聚集的资源优势,又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领域的“领先一步”,跨界创新打造医疗数字底座,必将酝酿出未来智慧医疗产业的“核爆点”。
 
  “我们已将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在由十余种医疗服务机器人构成的数字底座上,抽象出超过50种医疗机构管理业务模型,形成智慧手术室、智慧ICU、智慧病房以及智慧门诊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产品已覆盖全国28省40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及医疗机构。”未来,钛米机器人期待着进一步探索新技术与传统需求之间的对接,从而形成跨时代、跨技术的智慧医疗创新和应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