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何在?这场研讨会,他们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突破路径
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产业迎来从专用到通用场景的升级机遇,人形机器人正成为新一轮竞相追逐的热门未来产业。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何在?目前有哪些技术瓶颈?
5月23日下午,“AI+机器人·科创新未来”成都高新区人形机器人科技创新研讨会举行,多位机器人领域专家围绕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最新动态、产业内核、技术应用等问题进行分享,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启动
人形机器人,即外形类似人的机器人,能胜任多种应用场景,也被业内看成是人工通用智能的最佳载体。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服务、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市场需求。然而,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涉及多个复杂领域,如机械、电子、控制、人工智能等,需要跨学科的技术创新。
为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现场正式启动。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该中心将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方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效率和质量,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现场,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还与灵童科技进行签约,双方将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定期举办人形机器人技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技术发展趋势。此外,双方还将共同开展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项目,针对行业瓶颈和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落地。
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何在?
业内专家建言献策
“人形机器人再次成为热点,得益于AI大模型等多项技术的发展。”在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陈章看来,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它将人机协作的交互模式从被动交互变为主动交互、自然语言交互,因此会是下一代的人机交互中心,甚至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终端”,从长期来看具有巨大价值。与此同时,机器人除了本体之外,智能化主要依赖于AI行业发展。多模态的出现让通用机器人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前景,AI大模型让大家看到了给机器人赋能的更多可能性。
谈及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趋势,陈章认为,机器人产业迈向具身智能的趋势毋庸置疑。
具身智能指的是具有身体的智能体。如果一个智能体具备跟环境交互的能力,并且可以根据被改变之后的环境状态作出相应的、符合预期的反应,就是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方向。这需要智能体具备非常强的泛化能力。
“过去我们谈到机器人、机器狗时,很难用‘栩栩如生’这个词来形容。而今,情况在变化。”他表示,从深度学习到ChatGPT等大模型横空出世,人工智能正在迈向通用智能。大模型首次展示出可以解决跨领域多任务的能力,且拥有满足人类需求的交互能力。但这种交互仍局限于数字世界。“我们希望也能在真实物理世界中实现交互,这意味着要让人工智能拥有实体,让它们像人类一样具备感知、思考和行动能力,即具身智能。”有了大模型的加持,具身智能将成为会思考的机器人,有好奇心、有自主学习能力,能不断自我进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运动、作业、自主和交互四方面水平将成为评估一款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标准。这背后,算力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站在一个技术拐角。”成都智算中心市场开发部副部长梁爽认为,AIGC技术的出现推动具身智能的发展,让机器人可以在复杂环境下处理不确定、多样化的事情。她以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为例,谈到机器人达成目标任务是整合了视觉感知、大语言模型、语音理解和强化学习等领域模型,是多模态的协同,并提出人形机器人从训练到场景落地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持。
“当下我们看到的人形机器人中,更多是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而非真正变成人类的‘伙伴’。”从技术层面来看,长虹AI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孙量认为,控制频率高以及避障,是几乎所有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共同面对的挑战。此外,目前尚不存在可以在各大人形机器人平台间通用的技术软件,对于各团队来说,如无特殊要求,核心零部件可外购,但核心的软件技术只能自研,这也是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壁垒最高的一个。
“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金字塔的塔尖。如果做好了,向下延伸的一些应用和形态都能水到渠成。所以我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布局是非常关键的。”陈章提出,“高校+企业”的强强联合,或许是未来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取得新突破的方式。但要想真正做到像人一样,还需等待更进一步的技术突破。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李钰仪